毛利

© 毛利

Powered by LOFTER

不是什么有趣的东西, 可以直接忽略.

今天上午考完听力之后就陷入了电影的世界.


刚刚看完<<黑天鹅>>, 瞬间想起自己.


想起那个时候刚开始学芭蕾, 就是老师最疼爱的那个. 多么有幸.


自己也很享受这样的特别待遇, 也从来没有注意过别人的眼光.


刚开始学立足尖时, 所有人都在把杆上扶着, 老师唯独牵着我的双手, 带着我脱离把杆一路练小碎步.


不为什么, 只因为我有那种能力.


只不过, 渐渐地也就把这种关照想当然了.


第一次有演出任务时, 毫无疑问地, 我拥有一段独舞, 尽管很短. 练了很多次, 老师也满意. 


然后某此突然缺了次课, 再下一周去上课时才知道演出已经完成了.


后来才知道, 缺课的那周刚好交代了演出时间和地点和注意事项, 我没上课就不知道, 后来演出时我没有到场, 然后就被人顶替了. 不能怨人无情.


一直很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去上课, 让这么好的一个演出机会溜走了, 因为那时演出很少, 毕竟还是小孩.


人小的时候不懂事, 以为有些事情很简单; 可随着年岁增长, 也感受到了.


后来换了个地方学, 渐渐也感受到了同伴的压力. 好料子不是只有一块.


很希望自己有某一个方面能博取到老师的青睐. 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含胸驼背的毛病.


总是被老师和老妈说, 更总是被老妈翻出幼儿时多么多么风光的旧账来说.


也许这就是压力的来源吧. 再加上不知不觉的不经意的落后, 自己也很气馁.


现在想想, 可能唯一的强项就是不怕疼吧. 无论被老师怎么折磨地踩, 坐, 压, 我都可以憋着.


我依旧可以很自豪地说, 当时全班的人练基本功时都哭过, 除了我.


再后来, 又转到了个比赛和演出机会很多的舞团. 


自己也从大群舞中跳到小群舞, 再跳到6人的, 再跳到3人, 再到2人的, 再是1人的.


从专门打酱油的到舞团的主力演员. 看到自己的相片被贴在玻璃展柜里, 心里想: 我也会有这么一天.


真正开始拼了命地向上爬是在初中的时候. 初二时有个去德国的比赛, 抓住了机会.


那个寒假的集训, 天天穿着足尖鞋练几个小时. 跳到最后精疲力尽, 啪地一声倒在地板上躺着.


刚开始不知道, 什么防御措施都没做, 脚很快就磨烂了.


脱下舞鞋的那一刻, 除了痛觉, 还有无比飘飘然的成就感.


日后偶尔说起, 我仍会带着一种轻快的语气, 尽管听者的注意力都在我脚上的摧残.


因为那是为了明确的目标而生成的一股冲劲, 那种努力是发自内心的. 同样地, 自己的努力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清晰地体现, 看得自然心欢喜.


由于回了趟老家, 集训还请了几天假. 虽然内心终于松了口气, 可以让伤口长好再去练, 但是心里却不情不愿地, 生怕自己的功力因为这几天就落到别人的后面.


久而久之, 脚烂的程度自然也就成了衡量努力程度的标准.


用功的检验方式也就是上台.


每次上台前内心都是怦怦跳, 每次在台上总是忘记所有顾虑, 每次下台后都是无限懊恼与对自己表现的不满.


即使我知道, 永远不会有完美的一次的.


那种强烈的信念, 也离我很远很久了.


如果我有个清晰的方向, 我还能有那样的冲劲吗?


可能人大了, 知道的事情多了, 做起事情来渐渐有顾虑, 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没头没脑地一头热, 头也不回地栽进去了.


 


 


以上都跟电影没什么关系.


影片中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很不错.


不过感觉有点恐怖, 有一段我都把声音关掉了  :-)

评论
2011-01-01